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的今天,数字媒体艺术已成为连接艺术美学与信息技术的核心纽带。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艺术学门类设计学类的骨干专业,自设立以来便紧扣行业发展脉搏,以“艺技融合、产教协同、素养并重”为育人理念,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传媒及文化产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成为区域数字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精准定位明方向:锚定行业需求的培养目标
专业深度契合学校“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传媒行业艺术化和数智化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明确了“通专业、善管理、强创新”的培养定位。核心培养目标聚焦三大维度:一是筑牢人文素养根基,培育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健全人格与良好职业精神;二是构建“艺术+技术+商科”复合知识体系,使学生既掌握数字创作核心技能,又具备文化产业运营管理能力;三是强化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能熟练运用专业工具开展影视特效、交互设计、数字游戏等领域的创作与运营工作。
为实现长远发展,专业更设定梯度成长目标,确保毕业生在3-5年后能成长为新媒体行业中小型企业基层或中层领导者,充分彰显了专业培养的前瞻性与实用性。
多维课程筑根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精心构建了“完满教育+通识教育+商科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总学分170分,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达30.59%,形成基础扎实、特色鲜明、衔接有序的课程矩阵。课程设置精准对接毕业要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全方位支撑“通专业、善管理、强创新”的培养目标落地。

专业教育模块作为核心支撑,划分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实践四大课程群,主干课程涵盖数字图像设计艺术、三维动画制作、数字影视特效、网站交互与整体形象策划、信息架构与可视化设计、数字媒体广告与创新、数字品牌设计等核心内容,全面覆盖影视特效、交互设计、数字游戏、文化创意等关键领域。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专业开设三大特色方向选修课程:数字游戏设计方向的数字游戏雕刻、数字游戏开发与制作;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方向的数字插画与智能创作、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虚拟现实设计方向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基础、虚拟现实项目设计,让学生精准对接行业细分需求。

多维课程模块协同发力:完满教育通过校园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艺术修养与实践、竞技体育四大必修板块,锤炼学生综合素养与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包含创意写作、科幻与想象力等必修课程及三大模块选修课,筑牢人文根基;商科教育开设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新媒体品牌与营销管理等必修课程及选修课,培育学生经营管理意识;专业教育则以“理论+实践”双线推进,形成“基础夯实-技能提升-综合创作”的进阶式培养路径。

实践平台强赋能:实验室构筑创作高地
为破解“理论与实践脱节”难题,专业打造了以专业实验室为核心、多层次实践性教育环节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三维与动画实验室配备高配置图形工作站与专业动画软件,支撑三维动画制作(1)(2)等课程实践,为三维动画制作、数字角色设计等课程提供专属实践空间;移动多媒体综合实验室搭载Adobe全套设计软件,服务UI设计基础、网站交互与整体形象策划等实训,满足UI设计、H5设计、MG动画设计等多领域实践需求;平面视觉实验室聚焦数字图像设计艺术、构成基础等基础实践;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以专业剪辑系统为核心,保障数字微视频创作、数字影视特效等课程教学。同时,实践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涵盖军事课、劳动教育、实验课、课程设计、写生创作、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其中毕业实习8周、毕业论文(设计)14周,让学生在全流程实践中锤炼技能。


依托这些课程,学生可参与虚拟项目执行、真实案例创作等多元化实践,在模拟行业场景中锤炼技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成果。
产教融合结硕果:服务地方彰显担当
凭借“艺技融合+多维赋能”的培养优势,毕业生深受行业青睐,行业就业率达92%,广泛分布于影视传媒、互联网、游戏开发、文化创意等领域,从事策划、创作、传播、运营和管理等工作。专业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在毕业3-5年后多数成长为新媒体行业中小型企业基层或中层领导者,充分彰显了“通专业、善管理”的培养特色。此外,学生作品多次在重庆市文创设计大赛、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部分乡村振兴主题创作入选地方展播计划,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中彰显专业价值。
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毕业生深受行业青睐,行业就业率达92%,广泛分布于影视传媒、互联网、游戏开发、文化创意等领域,从事策划、创作、传播、管理等工作,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将继续紧扣数智化发展趋势,深化课程改革、强化平台建设、拓展产教融合广度,持续培养兼具艺术素养、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数字媒体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