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大学生群体中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提升异科导师们对自残倾向、食欲下降、情绪持续低落等心理问题的干预能力,艺术传媒学院于2025年4月17日面向艺术传媒学院全体异科导师开展心理专题培训,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向精准化、专业化迈进,会议由艺术传媒学院双院融合专项工作负责人罗敏老师主持。

从细微处捕捉危机信号
培训会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孙小敏老师指出,自残行为常伴随情绪剧烈波动、刻意遮掩身体部位、社交回避等表现,而食欲骤减、体重明显变化、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则可能是抑郁倾向的预警信号。她强调,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建立“观察—记录—反馈”机制,关注学生出勤率、课堂参与度、作业质量等细节变化,同时通过宿舍走访、谈心谈话等主动发展。

建立信任纽带,规范转介流程
针对教师如何识别、沟通及转介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旨在构建更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倾听与共情是关键,教师需以平和态度主动倾听学生诉求,避免评判性语言,多用“我注意到你最近情绪有些低落”等表达传递关心。同时,建议通过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如“你愿意和我聊聊最近困扰你的事吗?”并注意保护学生隐私。

咨询室常用疗法护航成长
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室普遍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学生调整负面思维,沙盘游戏治疗引导学生表达情绪,以及正念训练缓解焦虑。艺术治疗、团体辅导等多元方式也为不同需求学生提供支持。
孙小敏老师提醒,心理健康需家校社协同联动。教师作为“守门人”,掌握科学方法能有效疏导学生情绪,围绕“高危信号识别”与“有效沟通转介”两大核心主题,通过案例分析与模拟演练,强化教师队伍的心理护航能力,确保危机学生及时获得专业援助。

(双院融合工作站廖祥锦供稿)
(廖祥锦/撰 周俊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