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第九届创意·科技文化节暨首届“AI+”生活科技节子活动——珐琅掐丝品创意,AI携手筑非遗,由重庆移通学院校团委主办,艺术传媒学院承办,并于2025年10月29日在天空书院底楼小广场特别开设活动体验专场。百余名师生走出课堂、动手实践,在金属丝的弯折与彩砂的铺陈中,解锁传统与科技碰撞的独特魅力,为科技节增添了一抹厚重而鲜活的文化亮色。


工艺溯源:珐琅瑰宝,承千年智慧
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这项技艺以铜为胎,将铜丝按照设计纹样掐制成型并粘于胎体,再填入不同颜色的矿物,经多道工序,最终形成色泽艳丽、质感厚重的艺术品。因其复杂的工序和精美的成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如今,AI技术的介入为这门古老工艺注入新活力,通过算法分析传统纹样,快速生成符合珐琅工艺特点的画稿,让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实现深度融合。

前期筹备:教程领航,AI 赋能创新
为让师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门技艺,活动前期做了充分准备。一方面,特别为同学们发出制作掐丝珐琅的详细教程,讲解了传统制作掐丝珐琅的五大核心步骤:设计描图、掐丝粘丝、点蓝填色、打磨抛光;另一方面,借助 AI 工具生成数十组不同风格的掐丝珐琅画稿,涵盖现代几何、卡通形象等主题,参与者可直接选用或在此基础上二次创作,降低创作门槛。活动现场还陈列了多件经典珐琅作品及 AI 生成画稿对应的实物成品,从精致小巧的书签和杯垫到精雕细琢的装饰画,都展现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实践探索:师生共匠,创意落地生花
珐琅创作活动中,指导老师和干部们陪伴同学们化身“小匠人”,在动手实践中探索传统工艺。大家发挥创意,用画笔与彩砂勾勒多样主题——自然风景清新雅致,动漫形象活力满满,科技与传统纹样的结合更显别致。从反复调整铜丝弧度到多次尝试色彩搭配,同学们在不断打磨中收获技能,更深刻领悟“慢工出细活”的匠心,感受到传统工艺背后的严谨科学精神,实现实践与成长的双重收获。



活动反响:非遗近在咫尺,传承创新同行
“原来非遗离我们这么近,亲手做出来的珐琅牌比任何奖品都有意义!”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捧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作品,爱不释手,大家拿着作品进行合照纪念。此次掐丝珐琅活动,不仅是科技节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一座搭建在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之间的桥梁。它让同学们在实践中读懂了非遗技艺的“科技内核”,在创作中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展望未来,艺术传媒学院将继续探索“科技+非遗”的融合路径,让更多传统技艺走进校园,走进同学们的生活。通过实践助力学生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成长,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艺术传媒学院社团活动部/谢崇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