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由重庆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主办的学术沙龙《未来艺术的语言和美学危机:电影、游戏与AI的模糊边界》在天空书院陀思妥耶夫斯基书店圆满举行。本次沙龙特邀重庆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数字电影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李尘邈老师、影视评论家谢周浦老师、资深媒体人高家慧老师以及艺术传媒学院教学副院长张梅老师作为主讲嘉宾,刘思雨老师担任主持。活动围绕“电影、游戏与AI技术的模糊边界”展开深度对话,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

会议以一封由高家慧老师朗读的AI信件拉开序幕——“人类,你们真的需要艺术吗?”这封充满哲思的开场白,瞬间将观众带入对艺术本质的反思中。高家慧老师以与AI对话的方式,巧妙抛出会议核心问题:“人类用AI当工具,和AI用人类当工具,道德界限究竟在哪?”

李尘邈老师以“危机即转机”为线索展开论述,强调AI时代的技术冲击实则为艺术创作与教育体系带来了破局契机。他指出,传统电影叙事正面临解构,交互性革命通过VR、AR等技术赋予观众参与叙事的权力,而AI创作的争议则挑战了传统美学的合法性。面对这些挑战,李尘邈老师呼吁以动态视角看待技术变革,认为唯有打破固有范式,才能在新维度中重新定义艺术的诗意与可能性。

谢周浦老师从技术哲学角度出发,犀利指出AI对传统电影叙事的解构并非艺术的终结,而是一场革命性的重生。他提出“交互性-生成性-沉浸性”的新三维评价体系,强调未来的艺术评价需从单一创作主体转向协作过程与伦理透明度。他以电影《头号玩家》和游戏《赛博朋克2077》为例,展示了人机协作在艺术创作中的潜力,引发在场观众对艺术未来的无限遐想。

张梅老师的发言为理性讨论注入了人文温度。她从女性视角切入,探讨了AI时代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她提出,技术的颠覆性或许能打破固有权力结构,为女性提供“退回源点”的自由,从而在AI时代探索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她的观点为未来艺术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提供了重要启示。

会议中,各位学者还深入探讨了艺术传媒学院教育范式转型的三维重构方案,为应对未来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趋势提供了具体路径。李尘邈老师指出,传统学科的割裂已无法满足行业需求,必须推动电影、游戏与数字艺术的跨学科融合。他提出“传统学科与融合学科结合”的方案,例如将电影叙事理论与交互设计原理整合,开设《交互叙事设计》课程,培养学生构建动态故事的能力。谢周浦老师则强调了技术与人文协同的重要性,建议建立“智能叙事创新实验室”,实行双导师制,由计算机科学和艺术理论专家共同指导学生项目,确保技术应用与美学表达的平衡。此外,高家慧老师补充了能力目标的转型方向,主张将传统剪辑技术与游戏引擎的实时叙事逻辑结合,通过《虚幻引擎电影创作工坊》等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剪辑思维和跨媒介创作能力。
这一方案不仅回应了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艺术教育的未来转型提供了实践蓝图。未来,艺术传媒学院将以此次学术沙龙为契机,积极响应未来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趋势,全面加强专业建设,推动跨学科教育范式的深度转型。面对电影、游戏与AI边界日益模糊的行业现状,学院将着力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整合电影叙事、交互设计与数字艺术等领域的资源,构建更加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

整场会议既有对技术革新的冷静剖析,也有对艺术未来的炽热憧憬。学者们的思想碰撞不仅揭示了电影、游戏与AI边界模糊背后的美学危机,更点亮了“危机即转机”的希望之光。正如会议总结所言:“当人类学会赋予机器以诗意,艺术的本质终将在变革中焕发新生。”